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
学制 :四年制本科 学位 :工学学士 课时: 2448 总学分:168
专业简介: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材料学基础知识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成型和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原理、聚合物研究方法、塑料成型工艺学及相关实验实训课程等。学生毕业后能在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企业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研发、工艺设计、设备管理、原料采购与产品销售等;在材料检验机构从事材料测试、检验与管理;在材料测试仪器及设备公司从事销售、安装、调试与技术支持;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商检局、质量检验局、海关等机构从事专业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工程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结构与分析、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方面从事研究与教学、技术和产品开发、生产管理与经营等方面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毕业生经过 5 年的工作,具有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
专业核心课程:化工原理(含课程设计)、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原理、聚合物研究方法、塑料模具设计及课程设计、综合专业实验。
师资队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博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1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高级职称比例50%,硕士以上学位11人,占91.7%,“双能型”教师83.3%。
课程体系
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立了以“OBE”理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模块,形成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层层推进的格局,突出专业特色。专业必修课除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工原理和化工制图与AutoCAD等外,还包括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塑料模具及设计、高分子材料检测与分析等。在专业选修课设置方面,设置若干个模块供学生选修,如设置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模块、金属高分子与高分子导电材料模块、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模块等,使学生具有宽泛的专业面,从而更好地就业。
实验平台建设
学院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设有各类基础和专业实验室42个,拥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工作站、热膨胀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教学设施。
学院现有“物理化学”省级重点学科、“低温共烧陶瓷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化学”硕士学位省级立项建设学科、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级学科科研平台。
教学科研平台
u 基础化学实验室为首批高校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秘高[2003]24号 )
u 化学专业为高校第二批省级教改示范专业(教秘高[2004]76号)
u 物理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 (教高[2008]2号 )
u 化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皖教高[2011]5号)
u 化学学科为省级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皖教科[2013]2号 )
u 有机化学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皖教高[2012]14号)
u 大学化学实验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皖教秘高[2015]144号)
u 微观粒子结构为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学生成果
1. 学生科研活动
学院拥有各类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教学设施和5个省级学科科研平台,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鼓励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研活动能够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科研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取得佳绩。
2.学科竞赛
学院十分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取得二等奖的佳绩;在“单县-中国长寿之乡杯-第七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专业实践
学院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安排金工实习和专业见习。金工实习是学生熟悉加工生产过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够培养学生认识图纸、加工符号及了解技术条件等能力,是一门必修课;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而且能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逐步获得实践工作的能力。
学术交流
学院注重学生学术能力培养,邀请中国科大俞书宏、刘扬中,华东理工大学韩一帆,中国矿大王绍荣,香港城市大学朱宗龙等多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就业实习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积极主动为学生联系就业机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群策群力,拓展就业渠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江苏泰州化工园”、“江苏飞翔集团”、“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模式,先后与“安徽神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宿州中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安徽科苑集团”、“安徽发强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顺辉锚固有限公司”、 泰兴先尼科化工有限公司、新浦化学有限公司、江苏万盛大伟化学有限公司签署实习和实践合作协议。学院连续多年获评学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考研深造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一直保持优良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连年稳步提高,学生考研成绩斐然。2021届、2022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考研录取人数达25人,其中985、211高校14人。
序号 | 姓名 | 录取院校 | 录取专业 | 备注 |
1 | 葛全倩 | 安徽理工大学 | 材料学 | |
2 | 冯家俊 | 安徽农业大学 | 林业工程 | |
3 | 刘力 | 安徽农业大学 | 林业工程 | |
4 | 王婷婷 | 安徽大学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211 |
5 | 徐秀 | 安徽大学 | 化学工程 | 211 |
6 | 崔智慧 | 安徽大学 | 无机化学 | 211 |
7 | 孔祥月 | 杭州师范大学 | 有机化学 | |
8 | 郭思齐 | 安徽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11 |
9 | 陈怡 | 南京工业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
10 | 王婷婷 | 石河子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11 |
11 | 丁晶晶 | 合肥工业大学 | 材料工程 | 211 |
12 | 王芳草 | 江南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11 |
13 | 虞灿义 | 江南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11 |
14 | 张雨 | 上海电力大学 | 材料化学工程 | |
15 | 代勇 | 南京师范大学 | 化学工程 | 211 |
16 | 王致明 | 华侨大学 | 化学工程 | |
17 | 韦全康 | 河海大学 | 社会工作 | 211 |
18 | 孙金苗 | 南京林业大学 | 化学工程 | |
19 | 陈志敏 | 武汉理工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11 |
20 | 方藴 | 北京工业大学 | 化学学科 | 211 |
21 | 沐欣 | 东南大学 | 化学 | 985 |
22 | 王锋 | 浙江理工大学 | 化学 | |
23 | 王静 | 合肥工业大学 | 化学 | 211 |
24 | 朱炎 | 湘潭大学 | 化学 | |
25 | 祝强韬 | 浙江理工大学 | 纺织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