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专业

专业介绍

学制 :四年制本科   学位 :工学学士     课时:  2600    总学分:174.5

专业简介:材料化学是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为主要支撑学科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主要研究材料在制备合成及使用中涉及到的化学过程和材料性质的测量与表征。本专业现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两个专业方向。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物质结构、材料科学基础、现代材料分析技术、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及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相关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制备与合成、材料加工、材料性能测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系统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地方性、应用型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硅酸盐、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材料化学相关的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生产、研发和技术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物质结构、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

      下载附件: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doc

师资队伍

材料化学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学位10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教坛新秀1人,淮南师院教坛新秀2人。以30-40岁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多数毕业于985211学校。

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系统性、前沿性和适应性,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此指导下构建了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分为三个方向选修课程,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方向任选课和新能源材料方向课程。该课程体系既强调基础、也要突出实践;既包含科学,也强化工程。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很好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能根据社会需要做弹性调整;课程品位高,授课质量好,能体现文理渗透。

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方案要求,本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教学、学校和学院安排的集中实践环节、创新创业实践共四部分。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完备,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

实验平台建设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拥有独立实验用房6000m2,材料化学系拥有独立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室、专业实验课程实验室800m2,教师科研实验室500m2,分析测试中心500m2

科学研究

学科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学科承担的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

学生创新能力

本专业依托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拥有“低温共烧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物理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安徽省首批“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势平台和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整合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学生的创新活动纳入创新学分认定中。本专业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主要有:

(1)学科技能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职业生涯规划暨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化学实验技能大赛。

(2)校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学生为项目主持人,在老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书撰写与申报、任务书撰写、完成项目实施过程、答辩结项等流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为项目主持人申报省级、国家级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4)本科生科研助手。学院鼓励本科生进入教师科研工作室,担任科研助手,或以项目组成员身份参加教师科研项目,通过在实验室内系统的训练,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和创新能力。

就业实习

材料化学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就业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多联系的长效机制,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和创业平台,提供优质就业创业服务,走出了一条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新路子。为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荣誉称号奠定了基础。

部分材料化学毕业生就业统计表

姓名

入学时间

现任职务

备注

赵彪

2006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余良平

2007

合肥予墨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刚

2007

寿县行知学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杰

2008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所,副研究员

 

张志

2008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营销经理

 

胡亚薇

2008

运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农产食品部,管理主任

 

乔伟

2008

上海美萌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

 

李琦

2009

西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鲁飞飞

2012

淮南市兴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法人(董事长)

 

毕甜甜

2013

杭州索菲特西湖大酒店大堂副经理

 

汪秀萍

2013

北京鼎翎科技有限公司,营销主管

 

程云

2013

育德教育有限公司,法人(董事长)

 

考研深造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一直保持优良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连年稳步提高,学生考研成绩斐然。近三年(2020届—2022届)材料化学专业考研录取人数高达55人,其中985、211高校近20人。

序号

姓名

录取院校

录取专业

备注

1

倪坤瑶

安徽大学


211

2

周进进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土壤研究所

环境科学


3

朱小磊

南京工业大学



4

侯照海

南京理工大学


211

5

张宇

安徽理工大学



6

李易

湘潭大学



7

方草

广西大学

海洋科学

211

8

郭辉

长春工业大学

分析化学


9

洪士欢

江苏大学

化学工程


10

徐晓晴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无机化学


11

崔红

上海理工大学

无机化学


12

董国涛

安徽理工大学

高技术陶瓷材料


13

殷浩

安徽工业大学

分析化学


14

居艳

昆明理工大学

冶金工程


15

齐东秀

合肥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211

16

堵紫妍

湘潭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17

陈希

华南师范大学

光学工程

211

18

方雨虹

合肥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

211

19

后启瑞

南京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

211

20

刘允

福州大学

材料工程

211

21

任子旋

云南大学

无机化学

211

22

苏海燕

东华大学

有机化学

211

23

杨权

安徽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


24

杨远

安徽师范大学

材料学


25

朱杏杏

安徽理工大学

材料化学工程


26

王吕婷

华侨大学

化学工程


27

位海棠

云南大学

材料学

211

28

孟奇

安徽大学

材料工程

211

29

陈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211

30

江孝武

安徽工业大学

冶金工程


31

李海徽

上海师范大学

化学工程


32

刘振茂

华侨大学

有机与高分子化学


33

那子玉

天津理工大学

材料工程


34

秦晓宇

上海师范大学

化学工程


35

宋雨蔷

合肥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211

36

檀方芯

中国矿业大学

材料工程

211

37

王倩

合肥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


38

杨洋

合肥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211

39

詹涛

景德镇陶瓷大学

材料工程


40

郑鑫

南京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


41

畅江鹏

南京工业大学

材料与化工


42

段思

西南石油大学

材料与化工


43

何非凡

西南石油大学

材料与化工


44

侯雷雨

杭州师范大学

材料与化工


45

黄汉英

南昌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211

46

裴丽丽

南京工业大学

材料与化工


47

王增嘉

曲阜师范大学

化学


48

郭微

安徽理工大学

材料与化工


49

李鑫

上海理工大学

材料与化工


50

黄瑞琴

桂林理工大学

材料与化工


51

施彩

安徽工程大学

化学


52

殷利萍

河北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53

侯若楠

南昌航空大学

化学


54

朱霞

武汉纺织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55

王婵婵

安徽理工大学

材料与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