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学科于2008年被遴选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本学科坚持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功能有机结合,以材料与化工硕士点建设学科为载体,依托物理化学省重点学科实验室、绿色合成校级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室平台,整合各方面资源,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发挥本学科的协同效应,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为学校的省级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创造条件。以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为参照,以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同类院校先进为目标。经过多年建设,该重点学科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建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学科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举,致力于电化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以电化学与材料学的交叉创新性研究为基础,跟踪国际前沿努力创新。目前已形成四个相对稳定、特色明显的学科研究方向:应用电化学、绿色合成、功能配合物和纳米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在催化电极材料设计与制备、有机电合成、绿色催化合成、高级电氧化处理有机废水、电化学储能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制备、光电催化、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功能特性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引起同行的关注。

学科团队现有2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7人,博士18人,硕士生导师8人,安徽省教学名师3人,海外归国学者4人。学科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科注重团队合作精神,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鼓励创新,注重交流,聚集了一批海外归国学者和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毕业的年轻博士,形成了一支充满活力的学术梯队。

近年来,实验室先后承担并很好地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充分发挥了在本科生及硕士生培养方面的作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件,研究成果获省市级科学技术或科技进步奖5项,至今已联合培养研究生23名。

学科注重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国家煤化工质量监督经验中心(淮南)、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美亚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诺威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长期合作,取得良好效益。

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400多平方米,中试实验基地100多平方米。拥有大型、精密实验仪器设备共20余台(套),设备总值近800万元,具有较好的实验条件,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硬件环境和先进的制备、分析设备。典型设备有:总有机碳分析仪(岛津TOC-L CPH)、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UV-3600plus)、电化学工作站(瑞士万通AUTOLAB302N、上海辰华760D)、可调单色光源(卓立汉光TLS1509-X150)、智能型COD快速测定仪(5B-3C),全自动聚焦单模微波合成系统(美国CEM DiscoverSP)、研究级物理吸附仪(美国康塔Autosorb-IQ2-VP)、超临界萃取设备(中国南通HA221-50-01)、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爱丁堡FLS980)等。

 

[学科带头人简介]

王凤武,1963年生,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教学名师,省高校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国有机电化学与电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理事,现任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安徽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物理化学”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淮南师范学院“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负责人,“化学”省级硕士点建设学科负责人。主要从事应用电化学和阻燃材料的研究工作,开展的研究课题10余项,其中,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为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大,2项重点),3项产学研横向项目。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获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成果奖和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各1项,淮南市科技进步奖3项,获淮南市首届十佳科技创新人物。获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件。